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 书法之外还有什么
当前位置: 主页 > 传统文化 > 中华文脉 中国文脉 >

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 书法之外还有什么


栏目: 中华文脉 中国文脉     |      作者:佚名

  颜真卿有很多“完美”作品,如《多宝塔碑》的结构端正缜密;《麻姑仙坛记》,浑厚有力;《大唐中兴碑》不露筋骨却方正平稳;《颜勤礼碑》筋骨雄迈,法度严谨……除了这些完美的书法,颜真卿还有一幅特殊的草稿《祭侄文稿》。

  《祭侄文稿》麻纸墨迹 28.3×75.5厘米,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是书法界的至宝。

  这幅字超越了他其他的书法,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仅次于出自“书圣”王羲之之手的《兰亭序》。《祭侄文稿》作为一幅“不完美”的草稿作品,有三十余处涂涂抹抹,它是如何胜出颜真卿和其他伟大书法家的作品,位列第二的呢?

  他目睹家人们

  一一倒在血泊中

  颜真卿出生于琅琊颜氏,玄宗开元二十二年进士及第,历任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等,他非常勤奋,曾写《劝学诗》以自律: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他年轻的时候迷恋书法,曾经拜当时最有名气的书法家张旭为师,那时候张旭不收弟子,颜真卿一次次上门求教,无论何处遇到都以师礼对待张旭,张旭终于被感动,传授了他笔法十二意。

  颜真卿的书法方正浑厚,筋骨似有千钧之力,其实是有原因的,他不仅仅是一个书法家,是一个有理想的文人,他还是一位将军,沙场征战,杀伐决断,有胆识有谋略的将才。颜真卿的性格和书法一样刚正,不肯同流合污,于是得罪了杨国忠,杨国忠将他贬到了平原郡做太守。

  平原郡虽然不是安禄山的管辖范围,却与安禄山相距不过数日路程。在玄宗与贵妃正在被安禄山麻痹的时候,敏感的颜真卿就意识到了安禄山心怀不轨。

  为了安守平原郡,颜真卿每天假意聚众饮酒,寻欢作乐,一副无用的庸才样子,这样使安禄山放松了警惕。暗地里,他却修筑城墙,囤积粮草,随时为战争做准备,也正因他准备得如此周全,安禄山起兵造反的时候,颜真卿不仅守住了驻地,还率领义军英勇出击,光复河北。

  颜氏一族是名门大家,各自驻守一方。颜真卿驻守平原郡,他的兄长颜杲卿一家驻守常山,常山是安禄山的管辖范围。

  安史之乱兵起后,颜杲卿率领家族与军队全力抵抗叛军,却因为唐军腐败、支援不济而被安禄山与史思明包围。安禄山打算对颜杲卿一家劝降,一家人誓死不从,并大骂反叛无耻,安禄山恼羞成怒,将颜杲卿断舌、断四肢虐待而死,并在他死之前,虐死颜家一众家人,他目睹家人们一一倒在血泊中——无论多惨,无一人肯降。在这场惨烈的战争中,颜家一族死伤惨重,伤亡竟然比皇族还多,可见颜家一门的铮铮铁骨,赤胆忠心。

  颜杲卿一家誓死守卫常山,全家惨死,消息传来,颜真卿无暇悲伤,他奋起抗敌,收复河北,为兄长一家报仇。

  全篇共234字

  竟然有30余处涂涂抹抹

  758年,经过了惨烈的激战,安史之乱平息,颜真卿开始寻找兄长一家的尸骨以祭奠。由于家人们死状太惨烈,他找了很久,只找到了幼侄颜季明的半块头盖骨。

  古代是以家族为单位的,一个大的家族,不会分家,子侄一起长大和学习,每一个人都代表了家族的整体荣辱与希望。颜季明是颜真卿很喜欢的一个侄子,也是一个很有出息和希望的孩子,在叛军之乱的时候,就是这个侄子冒着风险往返于常山和平原之间传递消息,共谋退敌之策。

  如今,他最爱的侄子,家族的希望,一个曾经年轻蓬勃的生命,就这样以半块头骨的模样,出现在颜真卿的面前。他手捧这块冰凉的、千疮百孔的头骨,浑身发抖,伤痛与悲愤让他战栗和绝望,在这样的状态下,颜真卿提起笔,在泪眼模糊中,一气呵成,以悲愤,以思念,写下了这篇《祭侄文稿》:

  ……祭于亡姪赠赞善大夫季明之灵曰。……常山作郡。余时受命。亦在平原。仁兄爱我。俾尔传言。尔既归止。爰开土门。土门既开。……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天不悔祸。谁為荼毒。念尔遘残。百身何赎。呜乎哀哉。吾承天泽。移牧河关。泉明比者。再陷常山。携尔首榇。及兹同还。抚念摧切。震悼心顏……魂而有知。无嗟久客。呜呼哀哉尚饗。

  从小看着长大的侄子,就像儿子一样,如今孩子尸骨无存,只剩一块头骨,白发人送黑发人,可见颜真卿的心有多疼,恨有多深。

  这篇祭文,颜真卿越写越悲愤,越写越难过,最后情绪难以收住,以至于错处很多,全篇共234字,竟然有30余处涂涂抹抹,涂了又写,写了又涂,他几乎无法集中注意力去注重一篇字的结构与布局,也不再执念于一个字的端正与美观,他似乎在发泄着自己的悲愤,也似乎是在倾诉着思念与恨。

  一篇纪念侄子的草稿写完,他扔下笔,全身的血液都在翻涌沸腾,久久难以平静。

  颜真卿只是在悲痛中写了一篇纪念惨死侄子的文稿,却没有想到,为后世留下了一篇绝美的、无与伦比的行书作品。

  它为中国书法

  打开了一种新的格局

  《祭侄文稿》一出,以其“气格之美”随性自然与情绪的饱满,在中国书法史上树起了一块丰碑。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上一篇:抗联歌声永流传

下一篇:《红楼梦》里的水墨丹青




  相关推荐

友情链接

中国时尚休闲网   致富经   风雅鹤壁   中国时尚文化网   中国书画艺术网   中国兰花网   中国演讲与口才训练   中国高考智库   中国现代家庭教育网   中国网络营销传播网   油画定制网   趣学街   中国城市品牌建设网   中国旅游风景名胜网   学习力教育智库   意志力教育学院   中国民间故事网   中国营销策划网   中国企业培训网   中国校园文化建设网   中国VI设计知识网   中国儿童文学网   中国书画交易网   中国艺术传播网   中国油画网   中国书法网   中华书画网   世界儿童文学网   中国珠宝文化网   中国民俗文化网   中国雕塑设计艺术网   中国收藏投资知识网   宝宝成长网   中国瓷器网   天赋教育研究中心   天赋教育前沿   教育趋势研究   中国收藏证书查询网   中国酒文化网   中国广告设计知识网   中华武术网   杭州西湖风景文化网   中小学生作文大全   家长学院   学习力教育中心   教育百科   高考季   中小学生作文网   中国爱情文化网   科技前沿   中国地理知识网   中国书画网   中华人物谱   中国茶文化网   学习力训练中心   千岛湖旅游风光   艺术教育知识   中国文化艺术传播网   天赋教育观察   白手创业致富网   中国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