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39岁的嵇康
当前位置: 主页 > 名人故事 > 名人轶事 >

永远39岁的嵇康


栏目: 名人轶事     |      作者:佚名

  《笑傲江湖》中,曲洋与刘正风因音乐而相知,因相知而惹出祸事以致双双赴死。死前,两人最后合奏一曲《笑傲江湖》,并将曲谱赠予令狐冲。刘正风说,《笑傲江湖》曲中有一大段琴曲,是曲洋依据晋人嵇康的《广陵散》而改编的。而这《广陵散》,又是曲洋连掘29座古墓,于蔡邕墓中觅得。

  这是一个奇妙的故事,却并非全然虚构,而是依据史实演绎而成。史上的确有一位“很有点意思”(曲洋语)的嵇康。

  谈起嵇康,我们还会想到魏晋风流,某种意义上,嵇康甚至就是魏晋风流的代言人。《世说新语》论及嵇康的有21条,最重要的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均有其相关事迹,从各个方面渲染嵇康的风神高致。就连他的儿子嵇绍,也有“清远雅正”的美名。然而,魏晋不仅仅有风流,嵇康也不仅仅是审美的对象,魏晋是一个残酷而血腥的时代,而嵇康,是这个时代的受难者。

  清华大学历史系王晓毅教授的《嵇康传》,便写出了这个受难者在特殊时代中矛盾、丰富、立体的一生。市面上已有的嵇康读物,要么小说家言、虚构过多,要么篇幅厚重、略显繁琐,要么散点聚焦、未成整体,要么重思想、轻生平,而王晓毅的《嵇康传》,篇幅不过十六万字,却能集严谨与诗意于一体,融生平与思想于一炉,系统性地还原嵇康的生命历程与思想道路,把魏晋的时代感、嵇康的生平与思想乃至嵇康的朋友与敌人,都刻画得非常鲜活。

  作为魏晋史的专家,王晓毅在《嵇康传》中采取思想史与政治史相结合的写法,考证严谨,描述鲜明,写出了个体生命在大时代中的兴衰沉浮。本书既注重对魏晋时代与嵇康生平的传神勾勒,寥寥几笔,便衬出了时代气质与嵇康性情,又对嵇康思想的方方面面,作了贴近文本的呈现。通过《声无哀乐论》《养生论》《难宅无吉凶摄生论》等论辩文章,你会发现嵇康的思辨力之强大,他不仅是位诗人,也是一位哲人。一方面,魏晋时期的辩论盛况为嵇康往复辩难的书写方式提供了土壤;另一方面,嵇康本人的天才思辨在其中脱颖而出,矫矫不群。玄学的致思之美,在嵇康的文章中完美体现了出来。如果说,我们了解嵇康的生平,为他的遭遇——尤其是他的死亡——而哀叹而落泪,带来的是一种情感上、心灵上的净化,那么我们在嵇康的思想世界中遨游,跟随着他参与辩论,得着的则是一种思辨的乐趣。更可贵的是,作者笔锋常带感情,有一股郁郁勃勃之气,似乎溢出了历史学家的边界,却还原了历史以及历史中人的本来面目。

  《嵇康传》中令人印象最深的,是嵇康多重矛盾的思想性格。王晓毅的点评可谓精到:“(嵇康)虽然口头上自称是老、庄自然无为思想的信徒,并且的确是追求‘目送归鸿,手挥五弦’的人生境界,但却无法摆脱作为曹魏王亲的责任感,表现出‘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近乎偏执的儒家精神。”同时,嵇康自己虽“越名教而任自然”,旷达处世,潇洒不羁,但在具有遗嘱性质的《诫子书》中,却向儿子传授庸俗的生存秘诀,为儿子设计了名教模范般的处世方针,其中对语言行为、待人接物乃至理财等的详细规定,可以看出嵇康洞悉人际交往规则与人性的幽微。然而,他自己并没有这么做。

  正是因为这种“天刑之,安可解!”的矛盾,当禅代已成定局、全社会都向司马氏屈服的时候,嵇康却毅然结束隐士生涯,挺身而出、以命相许。“行刑时间到了,嵇康从容伸颈。刽子手屠刀起落,一颗头颅落地,嵇康解脱了,彻底地解脱了。在场的活人都会衰老,而嵇康却永远不会变老,在千秋万代的历史记忆中,永远是39岁。”

  阅读嵇康的生平,我们会发现他解答了一些人生在世的根本问题:人如何在荒原中成长并寻求自然? 如何在生死间抉择? 如何在困厄中坚守一些不可毁灭的价值? 他以自己的一生,尤其以鲜血和死亡,给出了答案。阅读嵇康的思想,我们会发现嵇康充满好奇:公私重要还是是非重要? 音乐跟人的情感有什么关系? 住宅有没有吉凶,会不会影响人的生活? 养生之道的核心是什么,如何理解欲望? 种种问题,既在历史上引起回响,又与现代人息息相关。我们这个时代具体的困惑与嵇康所关心的问题,仍旧是相通的。

  本书尾声有一段令人动容的话:

  当时,真正时时想起嵇康的无疑是他的妻子儿女,他们永远无法忘记自己的丈夫、父亲。其次是竹林时代的知心朋友。阮籍于嵇康被杀的第二年抑郁而死。向秀被迫入仕前,探望了嵇康旧居,写下了《思旧赋》。若干年后,王戎当了晋朝的大官,路过嵇康旧居附近的黄公酒庐时,仍十分伤感地对同行者回忆了过去和诸位名士在此度过的美好时光。如今旧地重游,遗迹犹在,而当年的朋友,已经生死两茫茫了。“今视此虽近,邈若山河。”山涛对嵇康的关心,则表现在对其儿子的重用上。虽然嵇康曾写信与山涛“断交”,其实嵇康仍视山涛为可信赖的朋友,他临死前曾对儿子嵇绍说,自己死后,山涛会照顾他的。十八年后,在山涛的力荐下,嵇绍进入仕途,步步高升,最后竟然为保卫晋朝的皇帝而战死沙场。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上一篇:唐朝三大诗人的“消费观”

下一篇:曾巩在齐州




  相关推荐

友情链接

中国时尚休闲网   致富经   风雅鹤壁   中国时尚文化网   中国书画艺术网   中国兰花网   中国演讲与口才训练   中国高考智库   中国现代家庭教育网   中国网络营销传播网   油画定制网   趣学街   中国城市品牌建设网   中国旅游风景名胜网   学习力教育智库   意志力教育学院   中国民间故事网   中国营销策划网   中国企业培训网   中国校园文化建设网   中国VI设计知识网   中国儿童文学网   中国书画交易网   中国艺术传播网   中国油画网   中国书法网   中华书画网   世界儿童文学网   中国珠宝文化网   中国民俗文化网   中国雕塑设计艺术网   中国收藏投资知识网   宝宝成长网   中国瓷器网   天赋教育研究中心   天赋教育前沿   教育趋势研究   中国收藏证书查询网   中国酒文化网   中国广告设计知识网   中华武术网   杭州西湖风景文化网   中小学生作文大全   家长学院   学习力教育中心   教育百科   高考季   中小学生作文网   中国爱情文化网   科技前沿   中国地理知识网   中国书画网   中华人物谱   中国茶文化网   学习力训练中心   千岛湖旅游风光   艺术教育知识   中国文化艺术传播网   天赋教育观察   白手创业致富网   中国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