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红楼梦》的作者
当前位置: 主页 > 传统文化 > 中华文脉 中国文脉 >

也谈《红楼梦》的作者


栏目: 中华文脉 中国文脉     |      作者:佚名

  《红楼梦》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是否都是曹雪芹所写,向来学界就聚讼不已,莫衷一是。最近傅承洲教授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也说〈红楼梦〉的作者问题——从钗黛结局谈起》一文(《光明日报》2022年8月8日),主要从文本细读的角度分析,得出作者都是曹雪芹的结论。笔者读后觉得还是缺乏说服力,因此就傅文献一愚之见。

  第一,后四十回的故事情节与前八十回的暗示多不能接榫卯合。傅文指出“钗黛结局的情节完全符合小说第五回《红楼梦曲子》所暗示的悲剧结局。”笔者认为,大致比较符合事实,“完全”符合则未必。从小说开头“还泪神话”等描写和脂评所透露的线索,黛玉应是死于宝玉和宝钗成婚之前、贾家被抄、宝玉关在狱神庙之后,因为宝玉的命运担忧而泪尽夭亡。她死时应该是无怨无悔而不是满怀对宝玉怨恨的,方符合还泪之意。退一步说,即使钗黛结局符合曹雪芹的原意,也不能掩盖小说中大量人物结局不符合第五回所预示的事实,一是就脂批中所透露而言,诸如狱神庙、白首双星等重要情节在现存的后四十回中几乎都没写到。二是按照第五回所暗示,贾家是彻底败落,“飞鸟各投林”“树倒猢狲散”,落了个“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而不是程本后四十回写的贾府在被抄后不久,贾政复职,家势复振。元春在宫廷政治斗争中暴死,而不是因富贵发福,患病而死。探春本是为政治联姻的牺牲品,远嫁海外,就像断线的风筝,永远不可能衣锦还乡。香菱本是被夏金桂残害而死,程本后四十回却写成否极泰来,扶正做了薛蟠的大老婆。如此之类的事例甚多,无法用作者的疏漏予以解释。而且,除秦可卿的描写因畸笏叟命作者删改而作者还来不及完全改好,留下一些破绽外,其余发生在前八十回的故事都基本与第五回所暗示的相合。所以,这只能解释为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两部分是不同的作者。后四十回的作者高鹗于乾隆五十三年中举,之后全力准备会试,乾隆五十五年三月会试落第,此年春应友人程伟元之邀,参与整理修订《红楼梦》,时间和精力都有限,因而不能完全契合前八十回就在情理之中。

  第二,后四十回是高鹗在曹雪芹残稿的基础上补写而成。红学史上,裕瑞最早在《枣窗闲笔》中质疑《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作者问题:“细审后四十回,断非与前一色笔墨者,其为补著无疑。”后来陈镛《樗散轩丛谈》、倪鸿《桐阴清话》、潘德舆《读红楼梦题后》都有类似的说法,至20世纪20年代,胡适明确指出《红楼梦》最初只有八十回,后四十回为高鹗所补作,这一观点成为新红学的基石之一,影响很大,胡适的主要“铁证”是张问陶《赠高兰墅(鹗)同年》一诗中云:“无花无酒耐深秋,洒扫云房且唱酬。侠气君能空紫塞,艳情人自说红楼。逶迟把臂如今雨,得失关心此旧游。弹指十三年已去,朱衣帘外亦回头。”此处有一小注:“传奇《红楼梦》八十回以后,俱兰墅所补。”俞樾在《小浮梅闲话》中也说:“《船山诗草》有《赠高兰墅同年》一首云:‘艳情人自说红楼。’注云:‘《红楼梦》八十回后,俱兰墅所补’。”并从书中找出证据云:“乡会试增五言八韵诗,始乾隆朝,而书中叙科场已有诗,则其为高君所补可证矣。”但否定者认为“补”字不能如胡适、吴世昌等人解释为“续”,也可解释为“截长补短”、编辑整理的意思。对此,笔者赞同张庆善《〈红楼梦〉后四十回作者是谁》(《光明日报》2018年7月10日)一文中的观点,即曹雪芹基本完成了《红楼梦》的全稿,但在临死前没有修改完,有些地方还缺内容没有补上,有的章回还没分开等等;原稿最初在朋友间传阅抄写的过程中,八十回以后的稿子大部分遗失,因而留下了后四十回续书的问题。笔者在此需要强调的是,张问陶明确说高鹗“补”的是“传奇《红楼梦》八十回以后”,如果仅是“细加厘剔,截长补短”的工作,他就不会如此明确说“八十回以后”,因为众所周知,以现有脂评本与程本对读,会发现程本对前八十回也有较大的改动,因此“补”就可以解释为“续”,即高鹗在曹雪芹遗留的少量残稿基础上补作而成。其实有不少红学家持此说,如周绍良认为:“后四十回回目是曹雪芹第五次‘增删’时‘纂成’的,而后四十回文字,主要是曹雪芹原稿,其残损或删而未补的,由程、高补了一部分也是有的。”著名红学家胡文彬则认为:“应该承认,后四十回的文笔、人物等和前八十回有很大差异,灵气没有了,脂砚斋批语指出的那么多后面的线索也没有,与前面的线索特别是十二钗判词等有一定距离,但这不等于后四十回完全没有曹雪芹的文稿,他‘千里伏线’的史家笔法,就大的方面来说,在后四十回也能找出许多情节是有体现的。后四十回,我认为应该是曹雪芹留下的原稿的散稿。”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上一篇:《诗经》中的家与国

下一篇:“唐宋八大家”称谓由此确立




  相关推荐

友情链接

中国时尚休闲网   致富经   风雅鹤壁   中国时尚文化网   中国书画艺术网   中国兰花网   中国演讲与口才训练   中国高考智库   中国现代家庭教育网   中国网络营销传播网   油画定制网   趣学街   中国城市品牌建设网   中国旅游风景名胜网   学习力教育智库   意志力教育学院   中国民间故事网   中国营销策划网   中国企业培训网   中国校园文化建设网   中国VI设计知识网   中国儿童文学网   中国书画交易网   中国艺术传播网   中国油画网   中国书法网   中华书画网   世界儿童文学网   中国珠宝文化网   中国民俗文化网   中国雕塑设计艺术网   中国收藏投资知识网   宝宝成长网   中国瓷器网   天赋教育研究中心   天赋教育前沿   教育趋势研究   中国收藏证书查询网   中国酒文化网   中国广告设计知识网   中华武术网   杭州西湖风景文化网   中小学生作文大全   家长学院   学习力教育中心   教育百科   高考季   中小学生作文网   中国爱情文化网   科技前沿   中国地理知识网   中国书画网   中华人物谱   中国茶文化网   学习力训练中心   千岛湖旅游风光   艺术教育知识   中国文化艺术传播网   天赋教育观察   白手创业致富网   中国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