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学区房 还有什么选择…
当前位置: 主页 > 教育知识 > 教育观察 >

除了学区房 还有什么选择…


栏目: 教育观察     |      作者:佚名

  尽管中国家庭苦学区房久矣,但学区房的魅力却从未失效。

  学区房的激烈“争夺战”把家长的众生相展现得淋漓尽致:

  有的为取得购房资格假离婚,最后反倒弄假成真,家庭破碎;有的准爸妈从怀孕开始就掐着时间盘算买学区房落户,看房60多套不在话下;有的直接瞄准了包含小学和初中的双学区房,给孩子的教育上双保险……

  大多数押注学区房的父母不仅掏空了家庭存款,甚至还要借贷,不得不忍受人到中年“推倒重来”的心理落差,把大房子换成“老破小”重回蜗居不说,为了还贷还得“两眼一睁,忙到熄灯”“上班忙工作,下班开滴滴”。

▲2020年10月25日,上海,购房者在看房产中介挂牌的学区房。图/视觉中国

▲2020年10月25日,上海,购房者在看房产中介挂牌的学区房。图/视觉中国

  而接连出台的新政策,无形中又给家长增添了压力。

  比如,上海一宣布“公民同招”“摇号新政”,原本冲刺民办的家长又被挤上学区房的赛道,不得不做两手准备。

  于是,“丛林竞争”的学区房市场不仅催生了家庭鄙视链——价高房大的看不起价低房小的,还导致深陷其中的家长不断想方设法拉开竞争差距。比如,深圳高级中学南校区学区房的业主生生用投诉让8个公寓小区的积分由第一类(80分)降至第三类(70分)。

  文 | 王德培 福卡智库首席经济学家、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财经国家周刊”(ID:ENNWEEKLY),原文首发于2020年12月6日,原标题为《除了学区房,你还有什么可以选择…》。

  1

  “赢在起跑线”的唯一筹码?

  实际上,放眼全球,学区房现象在各国普遍存在。

  就连实行老师轮岗、学校硬件设施高度标准化的日本,也有家长愿意为了更优质的学区资源,支付10%的额外房价。而欧美国家同样概莫能外,比如,纽约上东区精英社区的学区房,不仅申请表繁复,要求提供财力、学历等各方面信息,还要经过小区家委会的层层面试,才能真正买到房子。

  美国政治学家罗伯特·帕特南在《我们的孩子》一书中提出,家长在为好学区竞价时,竞争的其实是学区里受过高等教育、高收入的家长,而非高质量的学校和老师。美国密歇根建筑商也曾统计,如果房屋均价超过100万美元,周围学校的普遍评级是A+;而当房价低于25万美元时,周边大多数学校都处在C+级。

  而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助推,将承载着教育与房地产双重属性的学区房推上了时代的风口浪尖。21世纪以来,随着教育改革日渐进入深水区,从叫停中小学考试招生制度和重点学校重点班建设,到全面推广小学划区域、就近入学,再到明令禁止各项提前选拔考试,国家对“选拔式招生”下狠手治理,“占坑班”被送上断头台,各种推优、特长生政策越卡越严,“批条子”“搞共建”等以权择校的手段也慢慢“退位”。

  当各种门路都被政策堵死时,学区房就成了“赢在起跑线”的唯一筹码,其价格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自然水涨船高。

  2

  击鼓传花的房地产游戏

  深入地看,学区房之所以备受追捧,价格居高不下,背后既有教育的原因,也有房地产产业的原因。

  一则,教育集中度与不平衡程度居高不下。

  如今,家长们迷恋的重点学校,往往是20世纪50年代起国家为快速发展教育,大量倾斜师资和硬件资源“砸”出来的。而从城市规划上看,一线城市的教育资源往往又聚集在老城区的核心地带。于是,经过几十年积累,传统重点学校和重点教育区域的优势很难打破。

  二则,城市化、都市化浪潮让人口向(中心)城市聚集,进一步放大了教育资源上的供需矛盾。

  典型如深圳,随着GDP狂飙突进的是学位缺口的日益增长。再加上名校与房地产开发商互相“抬轿子”,共同推高了学区房市场的热浪。一方面,开发商借名校的外溢效应,大肆宣扬学区房的噱头,创造超高溢价,赚得盆满钵满;另一方面,学校与地产商联姻办校,不仅能在利益共同体中分得一杯羹,还能绕开义务教育阶段“划片招生”的政策,收割一批优质生源。

  于是,深谙套路的资本便将供应稀少的学区房当作房地产投资的最佳标的,进一步加剧了炒作循环。具体而言,无论是金融资本还是民间游资,均是看准了学区房等于入学名额,好学校的名额会越来越稀缺的市场共识为前提入局,持有总成本较低且流动性较好的“老破小”,在实现预期价值(涨价或孩子顺利入学)后,加价甩给接盘者。如此一来,学区房的使用价值不断转手传递,击鼓传花的游戏与金融加杠杆的操作如出一辙。

    3

  重重风险的学区房生意

  然而,越完美的投资品,往往命门越致命。眼下看似一本万利、稳赚不赔的学区房生意,实则面临着重重风险的考验,并已初露端倪。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上一篇:体育家庭作业来了!这一题你打算怎么辅导孩子?

下一篇:清华大学校史馆中伊利诺大学校长詹姆斯的信:中华文明的神奇和伟大




  相关推荐

友情链接

中国时尚休闲网   致富经   风雅鹤壁   中国时尚文化网   中国书画艺术网   中国兰花网   中国演讲与口才训练   中国高考智库   中国现代家庭教育网   中国网络营销传播网   油画定制网   趣学街   中国城市品牌建设网   中国旅游风景名胜网   学习力教育智库   意志力教育学院   中国民间故事网   中国营销策划网   中国企业培训网   中国校园文化建设网   中国VI设计知识网   中国儿童文学网   中国书画交易网   中国艺术传播网   中国油画网   中国书法网   中华书画网   世界儿童文学网   中国珠宝文化网   中国民俗文化网   中国雕塑设计艺术网   中国收藏投资知识网   宝宝成长网   中国瓷器网   天赋教育研究中心   天赋教育前沿   教育趋势研究   中国收藏证书查询网   中国酒文化网   中国广告设计知识网   中华武术网   杭州西湖风景文化网   中小学生作文大全   家长学院   学习力教育中心   教育百科   高考季   中小学生作文网   中国爱情文化网   科技前沿   中国地理知识网   中国书画网   中华人物谱   中国茶文化网   学习力训练中心   千岛湖旅游风光   艺术教育知识   中国文化艺术传播网   天赋教育观察   白手创业致富网   中国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