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新闻 > 文化新闻动态

皇家建筑为什么会出现“错字”?


作者:佚名       来源于:健康百科

  北京故宫、承德避暑山庄均属于明清皇家建筑,其建筑匾额、屏门上多有书法大字,或用于解读建筑名称和功能,或用于表达古代帝王的心境。这些大字的书写风格多属于楷体,笔画工整、规矩有法度。然而,有些字或添笔,或缺笔,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看到的正体字明显不同,似乎为“错字”。那么,这些皇家建筑为什么会出现“错字”呢?

  “门”字不带钩,原来是怕火

   

  按照楷体的书写惯例,“门”字须带钩。然而大家去故宫参观时,会注意到很多宫门匾额的“门”字并不带钩,最后一笔竖直而下即完成书写,似乎为“错字”。以紫禁城中轴线各宫门为例,无论是前朝的午门、太和门,还是内廷的乾清门、坤宁门等,其匾额上的“门”字均不带钩。这些“门”字之所以被“错”写,其原因多与紫禁城防火避讳相关。

  从科学角度讲,建筑匾额上的“门”字是否带钩,与建筑本身是否着火不存在任何关联。然而据清代学者俞樾所撰《茶香室丛钞》卷十六记载,南宋都城临安玉牒殿某次遭受火灾,火势蔓延至殿门。有大臣向皇帝禀报,说是因为殿门匾额上的“门”字带钩才招致火灾。于是皇帝下令摘下殿门的匾额,扔到火里烧了,玉牒殿的大火很快被扑灭了。此后的明朝,无论是南京还是北京的宫城城门,其匾额上的“门”字都不带钩。

  另据清代学者倪涛所撰《六艺之一录》之卷三百六十一及马扑《谈误》卷四记载,明代书法家詹希源在书写南京太学集贤门匾额时,将“门”字带钩,自认为可显笔画遒劲。不料明太祖朱元璋看后大怒,认为这一钩阻挡了圣人贤士发展之路,于是下令把“门”字的钩削掉,并将詹希源处死。

  “门”字不带钩是否真的可以避免火灾呢?答案自然是否定的。紫禁城最早的火灾发生地点就是午门。明代文学家沈德符所撰《万历获野编》卷二十九记载,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正月元宵节,午门外举行鳌山灯会,不料有爆竹引燃鳌山,进而使午门着火,负责指挥救火的都督马旺被火烧死。

  而午门内的太和门在历史上数次遭受火灾,其中光绪十四年(1888年)的火灾最为严重。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军机处录副奏折之《审讯贞度门值班官兵供情》记载,光绪十四年十二月十五日,在贞度门(位于太和门西侧)值班的两名护军将洋油灯挂在贞度门的东山墙后檐柱上,灯火烤着了柱子,引发大火。火势很快向东蔓延,烧毁了太和门、昭德门及相邻的多座库房。




上一篇《云裳华仪》 出版 展现京绣技艺及中式传统服装之美【组图】

下一篇30多位非遗传承人齐聚北京展示技艺【组图】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友情链接